第1篇:女大學生畢業回鄉種菜的創業故事
大學畢業留在城里,意味著從此成為走在寬闊柏油馬路上、住在高樓大廈里的“城里人”。這是多少農村孩子十年寒窗的夢想,也是農村父母的夙愿。可是家住高陵縣的蔡蘭,離開大學校園后,沒有去城里闖蕩一翻事業,卻毅然決然選擇回到家鄉,種起了大棚菜,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頗讓人不解。
日前,記者帶著疑問走進了這位創業女大學生蔡蘭。只見蔡蘭鼻梁上架著一副近視鏡,身體略顯單薄,怎么看都像個坐辦公室的,很難將她與栽菜、澆水、施肥等這些既臟又累的農活聯到一起,但她的一席話使記者徹底否定了自己的眼睛。“找個‘鐵飯碗’不是上大學的唯一目的,上大學首先是學做人,其次是學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自己,實現自身價值。”這是蔡蘭經歷創業艱*后對上大學的重新認識。
20xx年初,即將走出大學校園的蔡蘭和其他畢業生一樣,整天奔波于各種人才招聘會,看著招聘單位把自己*苦制作的自薦書連看都不看一眼就扔下時,她心*了,“干脆不找了”,但轉念想想父母揮汗如雨*勞過的日日夜夜,她還是繼續“拼搏”。歷次求職受挫,最終也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微薄的*,幾乎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系,面對這一切,蔡蘭猶豫了。2009年12月,得知高陵縣利用公益*崗位吸收創業大學生,縣科技局實施開發千畝農業產業示范園項目為大學生創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進行
未完,繼續閱讀 >
第2篇:瀘州女大學生劉益回鄉創業賣野豬肉創品牌十里香的創業故事
今年22歲的劉益是瀘州市*陽區南城街道國窖社區的一名女大學生。今年,她從西南財經大學畢業后,沒有去公司或企業應聘工作崗位,而是回家自己另類創業,賣起了豬肉。憑著每年利用寒暑假跟隨賣豬肉的父母學習賣肉技藝,畢業回家她就成為了所在社區農貿市場里一名響當當的豬肉店老板,說起大小排、肥瘦肉等行話有板有眼,并雄心勃勃地要在瀘州的納溪區、龍馬潭區開10家豬肉連鎖店。
女大學生回家賣起野豬肉
11月29日早上8點,在國窖社區農貿市場的一家肉攤前,圍了10多個人,他們當中,只有三四個是來買肉的,其他的則是前來看個稀奇。這是因為是名女大學生,賣的還是市場上沒有的野豬肉。
有客人上前買豬肉,劉益熱情地招呼著。“這是二代野豬肉,真正的山上的野豬是沒法吃的,這肉味道絕對不同。”劉益一邊割肉一邊介紹,野豬的出欄周期要一年多,比普通的豬長得慢。我們賣的豬肉都是從瀘州楊橋景區內的一家*放養的野豬養殖拉過來的,絕對無公害、保*口感。如有時間,可以親自去養殖場參觀。”
面對劉益的熱情介紹,在場準備不買野豬肉的都改變了主意。“這女孩是大學生,楊橋景區又弄近,我們相信。”
這女孩是大學生?為何賣起了豬肉?劉益只是笑笑說:“賣豬肉也是一個不錯的職業,雖然*苦些,但畢竟是自己創業。”
訂單飼養開10家連鎖店
在劉益的肉攤背后墻上,“十
未完,繼續閱讀 >
第3篇:夫妻回鄉種植私人訂制蔬菜的創業故事
*昌平區興壽鎮肖村,村東北一處占地100余畝的小院內,“藏”著一片綠油油的小天地。這里是32歲的楊洋和丈夫甕振松的創業基地。6年前,這對兒80后小夫妻為了能讓孩子吃上一口健康菜,放棄了城里的高薪工作,在翁振松的老家肖村,開始了賣菜為生的日子。通過走了“私人訂制”路線,小兩口不僅把自家的菜賣到了周邊的高端別墅區,還創建了“御享”品牌,和更多人分享健康的蔬菜和生活。
回鄉下種菜追求健康
1984年出生的楊洋,是個*格大大咧咧的*大妞。學體育出身的她畢業之后當過老師、干過房地產銷售。雖然不是在農村長大,但楊洋卻對土地有著一份難解的情結。“以前在城里上班的時候,我和我老公周末就愿意到朋友家的鄉下小院干點農活。”楊洋喜歡這種接地氣的生活,但真正讓她走上賣菜創業這條路的最大動力,并非源于單純的喜愛,而是來自于她的大女兒。
2010年,楊洋和老公迎來他們愛情的結晶,一個可愛的女兒。可是孩子出生之后就被診斷患有血管瘤。“當時大夫跟我說,可能是在懷孕期間吃了什么不干凈的東西,所以導致孩子得了這種病。”楊洋說,結婚之前,她曾被查出患有不孕不育癥,所以這個孩子對他們來說異常珍貴,孩子一出生就帶著病,多少讓身為母親的她有些“虧欠感”。當時楊洋就下定決心要做農業,不為別的,就為能讓家人吃上一口干凈的東西。
說干
未完,繼續閱讀 >
第4篇:大學生王剡清回鄉創業的勵志故事
當越來越多的人千方百計擠進城市尋找致富門路的時候,偏偏又有一些大學生自愿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打起包袱回到農村,在廣袤的田野尋夢創業。回鄉種菜的華亭縣河西鄉新西村青年大學生王剡清就是其中一員。2010年4月8日,一輛滿載鋼管、鋼筋、卷簾、支架的康明斯貨車停在了王剡清家的地埂旁。得知這個回鄉大學生要建蔬菜溫室時大家驚奇了。“多少年我們村有養牛喂豬掙錢的,有外出打工掙錢的,還沒有靠種菜發家的。”“自家吃的幾根菜不掏錢就是大本事,還想著賺別人的錢,準是走岔道了。”面對眾多疑惑嘲諷王剡清沒有在意,而是和家人開始緊張地建棚。
接下來的日子里,一家人和雇來的電焊工開始建溫室,晚上家人睡了之后,王剡清就到地埂前的臨時棚鋪里休息。他常常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借著燈光拿起工具書仔細琢磨搭建溫室的技術要領。兩個月后,一座長104米、寬12米、占地2。2畝的溫室建成了。
如果當初不選擇回鄉創業,如今的王剡清應該在大城市里,繼續從事他的設計、繪圖工作。2006年他從蘭州經濟管理學校畢業后,帶著夢想前往山東東營,在勝利油田從事工程組裝、繪圖設計等工作,成了一名響當當的技術工人,月*拿到了5400元。
“當時在城市,我的收入并不低,但與同事交流閑談時,大家經常會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問題:如何由給別人打工變成給自己打工
未完,繼續閱讀 >
第5篇:南北兩名大學生攜手回鄉創業的勵志故事
走進上林縣大豐鎮云蒙村風光旖旎的金蓮湖,看到兩名大學生創辦的生態養殖場,帶給我們許多的感動、感慨和啟示。
20出頭的盧榮敏和林華鋒是這個養殖場的創辦人,他倆給人的印象都是成熟老練,格外健談。2003年,他們一同畢業于上林縣中學,盧榮敏考上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林華鋒考上*中醫大學中醫骨傷*,今年7月碩士畢業。
在別人眼中,兩人天各一方,所學*不同,人生道路多半會不同。然而,共同的愛好——養殖,使他們走到了一起。
2008年,盧榮敏大學畢業,在桂林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條件比較優越。但盧榮敏總感到安逸的工作與充分實現自身價值有著一定的差距,覺得應該趁著年輕,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闖蕩、拼搏一番,憑自己的努力和實力,成就一番事業。
2011年1月,當盧榮敏看到許多公司通過走“基地+農戶+公司”的模式,建立完整的循環發展鏈條,逐漸走上致富路時,他毅然決定離崗創業,自謀發展,回到家鄉開辦一個生態養殖場。
當時,林華鋒還在學校讀研究生。在今年3月份的社會實踐期間,他邂逅了闊別7年的老同學盧榮敏。兩個年輕人相聚在一起,談起了各自心中的創業夢想。
*讓林華鋒決然放棄了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同盧榮敏一起創辦養殖場。
說干就干,但啟動資金的短缺成了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于是他們四處奔走,想方設法在親戚朋友中借錢
未完,繼續閱讀 >
第6篇:大學生創業變身蔬菜公主的故事
張欽嬌小時候父親是個生意人,開了一家國內外勞務輸出公司,起初生意紅火,身家過千萬。從小,張欽嬌就過著小公主般的生活,“家里一直都有保姆,我從來都沒做過家務。”張欽嬌說,讀書和享受生活的美好,伴隨她走過了18個年頭。
她的落難記
2008年,父親在生意上跌了一個大跟頭,公司虧損嚴重。如同電視劇里“落難公主”般的劇情,張欽嬌離開了家里的大房子,過起了最普通的生活。家道中落,但大學四年張欽嬌依然樂觀向上,和許多女孩子一樣,她講究、追求時尚。
她,是一位90后女大學生,有車、有公司。只是,美女的皮膚不再白皙,穿著也不再時尚;開的是一輛二手面包車,用來運送蔬菜;公司是個菜園。
她叫張欽嬌,大學畢業便借了10萬元自己創業,在巴南區石龍鎮大連村租下了30畝田地,辦起了種植基地。
沒拿畢業*她回老家種30畝地
2012年6月,張欽嬌大學畢業。“我最差的高數和力學掛了科。”張欽嬌不好意思地說,自己沒拿到畢業*,找工作成了最頭痛的事情。
“不如回老家種田算了。”沒想到,這句跟男友埋怨的話,成了張欽嬌選擇創業的契機。“這是個好主意啊!”今年27歲的陳雙濤正為女友的工作發愁,聽到這句抱怨的話,讓他想到了許多政策正在大力支持農業發展。他說,自己就是農村出來的,父母對種田也有一定技術,發展一塊菜地,確實是個不錯的提議。
20
未完,繼續閱讀 >
第7篇:大學生返鄉創業故事
馬丁考入四川理工大學學習,出生在農村的他從小就喜愛體育運動,在學校常參加體育比賽。[大學第二年,我向學校申請了留籍離校,除了重要課程及考試、校運會等回學校外,平常自由分配時間。"馬丁說,學校是充實知識的地方,但校外能豐富個人技能,增長見識。
馬丁選擇的第一份兼職工作是學做健身教練,他在做兼職那段時間,時常跟總經理一起學習器械銷售和維修與維護管理。2009年下半年,還沒畢業的馬丁在一家健身器械管理公司擔任副總經理一職。
馬丁大學畢業,他又大膽做了一個決定,放棄副總經理一職,選擇了返回家鄉長寧創業。
[長寧是一個極其休閑的城市,生態、健康產業將成為長寧的朝陽產業。所以,我選擇在家鄉創業。"馬丁說,人們對健康非常關注,但對健身卻不怎么了解,應該是有市場的。
就這樣,24歲的馬丁回到家鄉創業,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創業一開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難。經過努力,他說服了家人,取得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勵。緊接著,資金成了馬丁最大的困難。
[租場地、買器械、裝修等,初步估算也要40萬元。每天就東奔西跑找親戚朋友借、找銀行貸籌錢,最終,在各方努力和長寧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支持下,還是搞起來了。"馬丁說,最初他只招了4個工作 員作為營銷團隊,還需要手把手去教去帶,為了提升服務,他還把員工送到其他大型健身房
未完,繼續閱讀 >
第8篇:畢業典禮上大學生的勵志創業故事
雖然今年被稱作是“最難就業年”,但在廣州高校中,卻有著這樣一群應屆畢業生,還未參加畢業禮,他們就已憑著發明或創業而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廣大華軟:玩蹭課軟件的90后ceo
昨日,廣大華軟軟件學院舉行2013屆畢業禮,身穿學士服的余佳文在人群中并不起眼。沒人會想到,早在8個月之前他就已經成為一家網絡公司的ceo,是“懷揣”著幾千萬元來參加畢業禮的。
大一時,余佳文就組成了一個6人團隊,三年來他們推出了多款軟件,且基本都能實現盈利,如mailcat、poweralarm等。2011年下半年,余佳文和伙伴們開發了一款名為“超級課程表”的軟件,其主要功能是幫助同學們將教務處的課程表存到手機里。借此,學生們可輕松查詢全校,蹭自己喜歡的課,還能通過此軟件認識在同一教室上課的同學。
“超級課程表”很快風靡全國,據余佳文介紹,目前全國有3000多所學校的幾百萬大學生在使用該軟件。2012年的8月,余佳文通過一次商業活動,利用“超級課程表”拿到了第一筆投資,當年12月,他又憑“一起進餐一小時”獲得第二筆投資。就在上周,他再次拿到一筆巨額投資。據其介紹,3名投資者都是互聯網業界的“大佬”。
8個月前,余佳文與團隊成員一起成立了公司,現有50多名員工,這其中有60后、70后和80后,還有不少廣大華軟往屆的優
未完,繼續閱讀 >
第9篇:大三學生創業種草*的勵志故事
近日,浙*財經學院東方學院財務管理*的大三學生許鑫瀚成了校園的創業名人。他和同學一起創立了一家股份制公司,只是創業的項目有些讓人出乎意料,他們在余杭百丈鎮承包了50畝農田,專門種植中草*。
大學校園里的創業熱潮已經興起了好一陣子了,大三的許鑫瀚和其他有志的同學一樣也想利用課本所學,開始創業。
只是創業做什么?這個問題困擾了許鑫瀚很久。“為了創業我和同學組成了創業團隊,想了很多點子,包括開街舞服飾店、承接校園卡及*的廣告印刷業務,這些創意被大家一個個否決了。理由很簡單,沒有技術含量,容易效仿,競爭壓力大。”用許鑫瀚的話說就是,在短期內,一個無人競爭的藍海市場能變成腥風血雨的紅海市場。
就在這個時候,許鑫瀚想到了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對于農業以及中草*許鑫瀚算是頗有淵源,,他母親在老家就承包過土地,與浙*省農科所合作專門種植一種名叫“三葉青”的草*。但是由于母親沒有生產經驗,這個項目幾近夭折。
說起“三葉青”,許鑫瀚頭頭是道:“三葉青是一種具有一定抗癌功能的中草*。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浙*地區所產的三葉青為上品。”
為了確定創業項目的可行*,小許請教專家、翻查*典、搜索網絡、考察市場,跑遍了杭州大大小小的*材市場和*浙一帶的三葉青種植基地。
尋到了好項目,許鑫瀚的想法更為大膽,他想真*真*
未完,繼續閱讀 >
第10篇:弱女子創業成種糧大戶的故事
一位25歲的女孩,兩年前還是浙*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畢業后應聘到寧波一家園林公司做會計;可過了一年,卻毅然回農村創業,承包1500多畝土地,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她叫楊嬌陽,不久前,被評為“2009年浙*省農村十大新聞人物”。
近日,記者在浙*省天臺縣平橋鎮后蔣村見到了楊嬌陽。很難想象,這個看起來還是個黃毛丫頭的女孩,在當地已經有了響當當的名氣。
楊嬌陽說,她是浙*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07屆會計*畢業生,一直想做點自己的事業。一個偶然的機會,父親一個懂行的朋友告訴她,現在國家對農業很重視,農業這塊“有得做”。長輩們無意間的一句話,使她下基層創業的念頭更加強烈,她開始關注國家的農業政策。大學期間學的會計*知識此刻也幫了楊嬌陽的忙,讓她對數據更敏感。
2008年4月,她開始經常回家和父母探討,打聽附近哪里可以承包土地。五一期間,在父親的協助下,她在家鄉平橋鎮后蔣村、白鶴鎮的紅旗村和雙溪口村一口氣承包了600畝荒地。
回憶起過去一年多的創業生活,楊嬌陽感慨萬千。由于缺資金缺人手,很多時候,楊嬌陽都是自己動手去干那些體力活。記得去年收割晚稻,因為沒有烘干機,收割上來的稻谷不得不曬在馬路邊。為防稻谷晚上失竊,嬌陽就和媽媽一起守在馬路邊。實在挨不過,就在電動三輪車上打個盹,沒想到晚上氣溫驟
未完,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