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許多鄉村的務農方式還是依靠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工勞作。祖祖輩輩口傳心授務農經驗,但收成如何仍要看天吃飯。然而三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國農業正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轉型。要想讓傳統農人轉化為新農人,不僅需要天時地利,還需要有人引導,培訓,傳輸更多數字化知識和理念。
“新基建”是2020年改革發展的關鍵詞。在新基建的影響下,數字經濟是每個行業都無法避開的。而對于中國這個農業大國來說,新基建的逐步推動將極大影響未來農業形態的走向。數字化、智能化、場景化......智慧農業領域大有可為。
如果說農業1.0是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小農經濟時代,農業2.0是機械化生產為主、適度經營的“種植大戶”時代,那么我們目前所處的,已經發展成熟的農業3.0,就是以現代農業技術為主要特征的農工商一體化發展時代。
在農業3.0時代,以互聯網為媒介,將網絡科技深度融于農資流通、土壤及環境管理、農作物種植管理、農業技術服務、農產品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精準化、定制化以及程序化。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以單項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主,但當這些信息技術趨于成熟后,就將邁進綜合集成應用階段,實現農業信息技術的全面融合創新。也就是說,融合互聯網高度智能化的種植管理階段——農業4.0時代,即將到來。
在農業4.0時代,信息技術集成并不僅僅作用于生產端,還會串聯起了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甚至實現了對用戶和市場的綜合集成。農業系統能夠根據產業特點,通過若干相關技術的靈活組合,同時作用于農業生產的不同環節,建立有效的智能反饋,實現全行業、全環節、全要素的應用。農業將迎來全面智能化的時代,從前農民種地靠經驗,“憑感覺”給莊稼施肥、灌溉、打藥。而4.0時代,原有的經驗化農業生產變成了可測量、可視化、科學化的模式,新農人可以輕松且高效地掌握生產工具,不再需要“看天吃飯”,生產效率也會大幅度提升。
但就目前而言,農業4.0仍是一個新興事物,我國目前還處在“概念界定,內容豐富,示范工程設計”階段。農業4.0的發展,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為關鍵基礎,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全面數字化。這是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初期投資大,長期風險低。因此,要讓構想走進現實,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2018年國家提出鄉村振興的大戰略,按照規劃,2020年又提出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國家級農業戰略正式起步,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2050年將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與此同時,數據服務平臺、機器視覺、光譜感知、多源信息融合、智能化農業機械等高新技術逐一落地,并成熟應用,對于農業數字化轉型、融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2020年對于農業發展來說是一個轉折點,也是另一個時代的起點。中國農業并不缺少技術,缺少的是將技術切入到生產環節當中的有效模式。天時地利已有,獨缺“人和”,不少企業發力于此,試圖通過服務落地技術,簡單來講,就是將單一的技術生產發展為全面的技術服務。